摘要:本文呈现了古典诗词在家庭教育中的妙用指出其传承文化,形成家風,便利学习的特点。然后分析古典诗词在家庭教育中运用的主要问题,包括选择、理解和坚持等问题。接着从家长、学生和社会等角度分析了原因。最后提出了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,采用有趣的学习形式,家长不断地提升自我,联合学校教育等具体实践措施。由此来促进古典诗词在家庭教育中的融合与发展。
关键词:古典诗词;家庭教育;学校教育
一、前言
古典诗词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,其中蕴藏了大量的历史、民族、哲理内容,几乎囊括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。所以,古典诗词也是现代教育一个极好的载体。所以,古典诗词的学习机会贯穿了基础教育阶段。在小学和中学教育中,古典诗词的教育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教育内容。所以教师也鼓励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使用古典诗词,丰富教育教学的效果。
二、古诗词在家庭教育中的妙用
家庭教育是学生教育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环。一个孩子的大部分时间是和家人生活在一起的,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会影响到一个孩子的成长。因此,在我们的教育活动中必须要重视教育,有效地利用家庭教育的便利性来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。目前研究者也对家庭教育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,从家庭教育的目的、方法、内容以及习惯等进行了调查研究。可以说家庭教育的内容是非常关键的,这是万木之源。家长采用什么内容来进行教育会对孩子未来的喜好产生影响。古诗词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优秀的文化内容。这一内容如果用到家庭教育中将会有多方面的益处。
(一)古诗词蕴含着中华文化
中国古典诗词是古代文人创作的,其中蕴含了大量的中华文化。不少的内容呈现了历史事件、风土人情、生活习俗、民族心理内容。比如像李白的《静夜思》体现的是一种思乡的文化内容,古代因为征战和迁徙,出现了大量的思乡的诗歌。这些诗歌中饱含了对家乡的眷念,对亲人的期盼之情,还有对友人的祝福等等。这些诗歌的情感丰富,与现代人的生活情感是相通的。所以,在很多时候读这些诗歌是能够产生一种民族自豪感,产生对国家、民族和家庭的热爱之情的。而热爱生活,热爱生活中的一切,促使孩子形成良好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也是家庭教育的目标之一。所以,在家庭教育中适合使用古诗词。
(二)古诗词体现了家风家教
一个家庭的风气往往会对家庭成员形成比较大的影响。家教好的家庭中孩子的成长更加的有利。所以树立良好的家风,形成好的家教也是非常关键的。在家庭教育中可以利用古代诗歌来构建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。这是因为古代诗歌中有很多关于家庭教育的内容,也牵涉到人的行为处事,出现了哲学认识。有些道理家长直接给孩子讲述,可能他们并不明白,但是如果能够以诗歌的形式表演出来,那么朗朗上口的句子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。比如刘备的“勿以恶小而为之,勿以善小而不为。惟德惟贤,能服于人。”这样句子能够让孩子记住,并且慢慢地融入生活之中,成为个人的能力和道德标准。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培养出的孩子的三观更加端正。
(三)古诗歌的形式更加便利
孩子一天的时间里有很多时间需要用来接收义务教育的内容,所以在家中学习和课后学习的时间并不多。很多孩子在学习的时候总是因为内容太多而产生厌倦感。而且不少的孩子在学习的时候容易产生畏难情绪。而古诗词是比较简短的内容,孩子读一读就可以结束,并且不少的内容都是押韵的,读起来像儿歌一样好听。孩子学习和背诵的话比较容易。这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是非常有用的。在家庭教育中就可以挤出时间来诵读和背诵一首小诗,简单地理解和分析。这比长篇大论的学习材料可能更容易获得孩子们的青睐。
三、古典诗词在家庭教育运用的问题
古典诗词在家庭教育中运用是具有多方面的效用的。所以不少的家长也开始在家庭教育中增加这些内容。就目前的实践效果来看,孩子们的语言理解能力、词语运用能力、学习兴趣都有提升。但是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。
(一)古诗词的选择问题
现在很多家长让孩子学习古诗词的操作非常简单,就是给孩子买一本古典诗歌的书,让他们跟着书或者书本自带的音频文件来读。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来记忆这些内容。这种形式虽然减轻了家长的负担,但是孩子的学习出现了选择问题和方向问题。首先,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能力,并不是所有的古诗词内容都能够比较明白理解的。换句话说就是部分古典诗词不适合孩子某一阶段的诵读分析。所以家长需要甄别选择。然而,很多家庭缺少了这个环节,笼统背诵和记忆会让孩子不求甚解,甚至出现了厌烦情绪。其次,不同的古诗词蕴含的内容不同,比如有词中有豪放派和婉约派的,诗歌有四言、五言、七言等形式的。不同历史时期,这些诗歌的倾向不同,像先秦诗歌比较贴近民间文学,唐代诗歌是集大成时期等等。不同的诗歌会产生不同的影响,家长为了孩子就必须选择正确的内容,通过这些内容来引导孩子的未来发展方向。
(二)古诗词的理解问题
古典诗词一般非常的短小,蕴含的内容却非常多。一般诗歌中一个字可能都带有多重意思。家长可能在这方面的有限制,所以在引导孩子的时候会存在较多的不足。比如“春风又绿江南岸”中的“绿”字就是形容词作动词用,很多家长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。遇到孩子询问的时候往往不知道怎么解答,所以很多时候家长会选择避开这些内容。所以,古诗词在家庭教育中的运用就处于一种比较尴尬的位置。
(三)古诗词学习的坚持问题
任何学习都是一个长期积累、不断坚持的活动。在家庭教育中依然如此。现代生活的压力比较大,很多家长能够陪孩子的时间并不多。所以,他们能够陪着孩子读书的时间也不多。一些家长在开学之初对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视,也在家中给孩子添置了不少的古诗词诵读书籍,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却难以持之以恒。因为各种事情耽误孩子学习古诗词的事情常有发生。这样孩子学习的断断续续的,学习的效果也就不够好了。四、古典诗词在家庭教育运用问题的原因分析
古典诗词在家庭教育的运用中出现这些问题并不是偶然的,有主观因素,也有客观因素导致的。
首先,不少的家長自身存在不足。现在很多的家长在文化素养方面存在较大的不足。家长自己在理解和认识方面存在不足,那么就会影响到孩子的理解。特别是一些需要解释说明的地方,家长自己都理解不清楚,那就更更不容易给孩子讲解清楚了。还有一些家长自己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并不太重视,他们回家以后对孩子的监管和教导比较少。这些原因导致了古典诗词在家庭教育中的选择和运用问题。
其次,孩子自身存在较大的不足。小孩子的自制力是不够强的,他们在学习的时候遇到难一点儿的内容就会放弃。古诗词的一些内容比较深奥,孩子们在遇到的时候会本能地选择拒绝。另外,在家庭教育中有些长辈对孩子过度溺爱,导致这些孩子们意志力不强,什么事情都依赖大人来解决。这种依赖心也影响到了孩子们的成长。
另外,外部环境的影响也比较大。可能现在社会上很多人觉得古典诗词在未来的作用不是很大,所以家长也对这个内容不以为然。不少家长侧重孩子的艺术和技术学习,对古典诗词这样的内容选择的相对要少一些。那么,这就导致了古诗词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不兼容问题。
五、利用古诗词展开家庭教育的具体策略
在家庭教育中融入古诗词教育对孩子的文化素养的提升,传统文化的继承,三观的形成都是有极大的好处的。古诗词的教育作用是潜移默化的,所以家长需要采用比较合适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家庭教育,融入合适的教育内容。
(一)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
在孩子们学习古典诗歌的时候,家长首先要帮孩子把关,选择合适他们的内容。在刚接触古典诗歌的时候,家长可以选择一些字比较简单,或者带有拼音的读本。从读本中挑选出一些理解比较容易的诗歌。这样家长就容易给孩子讲解历史背景,容易帮助孩子理解相关内容。比如骆宾王的《鹅》的内容非常的简单,很容易理解并且能够内容简单而集中。孩子在读到时候可以形成直观的画面。这样的诗歌更适合小孩子诵读和记忆。所以,选择合适的内容是第一步。家长可以参考孩子学校教育中的内容,并且根据具体的环节主题来安排学习活动。
(二)采用有趣的学习形式
古诗词运用到家庭教育中,仅仅依靠读、背、记这几种形式来学习是远远不够的。因此,在学习的时候家长要采用一些比较新颖的方式吸引孩子的注意。比如用手机、电脑或者电视给孩子放相关的视频内容。孩子就能通过画面来记忆诗歌的内容。这样诵读效果要比直接背诵好得多。或者家长可以采用游戏的形式来估计孩子学习,比如读《月》这首诗歌的时候可以试着想象一下月夜我们在做什么,就能够与孩子的作文写作连接起来。在学习《鹅》的时候,可以画一画大白鹅的样子,涂一涂颜色等等。如此就能够将古诗词的学习变得丰富多彩,活动内容新颖有趣。自然,孩子的学习兴趣被提升起来,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古诗词的学习中去,更能保持学习的热情。
(三)家长不断地提升自我
在古诗词的家庭教育中,家长也需要不断地提升自己。家长先诵读理解,并且将这些内容整理以后再教给孩子。这样的话孩子就能够接触到更广泛的知识,也能够在家长的引导下不断进步。家长可以借助互联网或者文献资料学习,在空余时间看一看古典诗词,汇总多方面的材料。这样就能够给孩子的古诗词学习提供帮助。
(四)联合学校教育活动
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是一个联合体。家庭教育的内容要与学校教育相配合。所以,家长要经常联系教师,可以将古典诗歌的学习情况与教师的教学结合起来,沟通互动,掌握孩子的学习动向。家长就可以根据学校教育的进度来调整家庭教育内容,辅助选择恰当的内容。这对孩子的古典诗歌的学习非常有帮助。
总之,在家庭教育中融入古典诗词的内容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,传承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,还能够比较好的促进家庭教育的发展。因此,我们要鼓励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运用古典诗词,规避可能出现的问题,引导孩子不断地学习进步,成为一个有文化素养的人才。
参考文献:
[1]王翠莹.基于文化自信谈古典诗词的时代价值[J].大庆社会科学,2019(3).
[2]张萍.基于可视化的古典诗词多元教学方法探究[J].兰州教育学院学报,2019(4).
[3]李小慧.借力古典诗词,添翼学科教学[J].文教资料,2019(6).
作者简介:
曹旺霞,甘肃省白银市,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如东友好小学。